【资料图】
当前,数字人民币试点扎实推进,有力促进了社会消费回暖与潜力释放。如何精准理解与把握数字人民币的意义,推动其在保民生、促消费、扩内需、稳增长中更好地发挥职能?这值得分析。
数字人民币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货币,属于我国的法定货币。数字人民币以国家信用为基础,信用等级远高于任何基于银行账户的电子货币,具有便捷、高效、安全的特性,受到越来越多经营主体的欢迎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坚持以创新作为第一发展动力,加速推进经济数字化转型,在全球数字支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。中国人民银行高度重视数字技术和金融科技,2014年开始研发数字人民币,2019年数字人民币率先在深圳、苏州、雄安新区、成都等试点使用。截至目前,数字人民币已在17个省市以及北京冬奥会上试点使用,涵盖了公用事业、餐饮服务、交通出行、零售商超、医疗、证券及政府服务等多个领域,走进了千家万户。
为了更好发挥现行货币发行架构的积极作用,数字人民币采取“央行—商业银行”“商业银行—客户”的双层架构模式,在技术先进性和运行安全可靠性之间保持了平衡。尤其是数字人民币综合了集中式与分布式架构特点,遵循“小额匿名、大额依法可溯”和“钱包与账户松耦合”的原则,既可最大限度地保护个人隐私,又能监管大额非法资金,维护我国的金融安全。
一直以来,作为数字人民币的运营机构,国有六大行以及招商、兴业、微众、网商银行抢抓机遇,积极创新数字人民币产品,发掘新的应用场景,提供从支付结算到消费金融的一揽子综合服务,推动数字人民币从纯线下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变。截至2022年年底,流通中的数字人民币存量达到136.1亿元。数字货币为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开辟了新业务空间,为商业银行运用金融科技开展零售业务提供了新支付工具。
数字人民币在国内交易支付中快速推广应用,还进入了跨境支付领域。2022年8月份,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同香港金融管理局、泰国央行以及阿联酋央行共同推进数字货币桥(mBridge)项目,4个法律辖区的20家商业银行完成了基于真实交易场景的试点测试,累计完成跨境支付和外汇同步交收164笔,结算金额折合人民币超过1.5亿元,其中数字人民币交易笔数占比46.6%,结算金额占比15.5%。数字货币桥提供了更快捷、更便宜、更透明和更包容的跨境支付服务,有利于促进全球发展和金融普惠,也为人民币国际化开辟了新赛道。
当然,作为新生事物,数字人民币还处于初级阶段,要改变人们的支付习惯、替代目前盛行的电子货币,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。要充分发挥数字人民币职能,必须扎扎实实做好一些工作。
一是坚持市场导向,加速形成数字人民币的网络效应。要调动经营主体积极性,构建科学的激励机制,鼓励数字人民币运营机构不断创新产品,完善数字人民币产品设计,发挥商业银行的网络与渠道优势,拓宽数字人民币使用渠道,提供更多应用平台和新场景,提高数字人民币使用的便捷性和普惠性。
二是坚持制度型开放,积极参与全球数字治理。参与全球数据跨境流动、数字本地化存储、数字安全、隐私保护、反垄断等领域的规则和标准制定,以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增加全球公共产品供给,为数字人民币推广使用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。
三是推动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,在国际支付体系数字化改革方面贡献中国方案。继续完善数字货币桥的数据安全保护工具,探索分布式部署,优化数据记录与分享,加强数据隐私和治理。将国内积累的数字人民币运行经验运用到数字货币桥建设中,向参与的各国央行提供数字货币相关技术,致力于解决政策和治理方面的关键问题,确保所有参与国家或法律辖区拥有平等权利,增强国际支付体系的公平性。(来源;经济日报 作者:涂永红)